|
详细信息 |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|
|
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,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|
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(以下简称《决定》)将“聚焦建设美丽中国”列为“七个聚焦”之一,围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战略部署,引发我省党员干部群众热议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,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,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、转折性、全局性变化,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。但也应看到,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、根源性、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。我省是能源消耗大省,在能源转型、绿色发展方面任务较重。
《决定》聚焦建设美丽中国,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,推进生态优先、节约集约、绿色低碳发展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“《决定》用一个章节就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,围绕生态文明基础体制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、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3个方面,明确重大改革举措。这些举措主题鲜明、重点突出、务实可行,必将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。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侯翠荣说,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协同有关部门有力有序抓好改革实施,努力创造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新鲜经验,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提升展现改革成效。
具体到生态环境治理,《决定》提出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、监管体系、市场体系、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,完善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制度机制,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等一系列改革举措。青岛市即墨区近年来生态环境持续向好,获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。“如何持续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接下来我们首先要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。将全面推行差异化执法、生态综合补偿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机制,加快智慧环保平台建设及应用,健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,全面提升环境管理精准化、数智化水平。”青岛市即墨区委书记韩世军介绍。
在德州市陵城区,护城河综合治理项目尽管还没完工,已吸引不少居民前来打卡。“我们通过综合系统治理,让过去的垃圾厂变成了大湿地,昔日的‘龙须沟’建成了风景线。围绕落实《决定》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的部署,我们接下来将聚焦打好‘蓝天、碧水、净土’三大保卫战,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,强化水质监管,有序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。”德州市陵城区委副书记任营说。
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,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。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,需要在价值转换上下功夫。《决定》提出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。在这一领域,山区五莲县已探索多年。
五莲县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6%,森林覆盖率高达32.18%,生态是其亮丽名片和最大发展优势。2023年,五莲县GEP核算成果292.96亿元,首批13个试点村GEP达3.88亿元,获银行授信1.5亿元,成功将生态资源变资产。五莲县委书记武光锋表示,五莲将进一步把“绿水青山”作为“第四产业”经营,健全完善生态信用机制,积极开展县乡村三级GEP核算,依托国企搭建“两山”生态价值转化实体化平台,集中收储和规模开发生态资源,不断创新推出绿色生态金融产品,让生态资源从“无价”到“有价”,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有价资源、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。
建设生态文明,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、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,涉及经济社会的各方面、各领域。“《决定》提出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,要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,这为我们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。”江苏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说。
近年来,魏桥创业积极布局风、光、储等新能源项目,构建了稳定高效、绿色低碳的能源供给新体系,先后建设了15个智能化工厂,搭建起全维度绿色智能管理模式。“我们一方面将持续做大新能源产业规模,不断提高企业的绿色能源占比;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,狠抓资源综合利用,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不断扩大再生铝的应用,形成更多具有经济价值的循环再生产品,不断提高资源节约集约水平。”张波说。
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。碳市场作为我国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一个基础性政策工具,目前已平稳运行近3年。我省履约企业、履约配额全国最多,履约任务最重,目前圆满完成了两个履约周期的履约任务。《决定》提出,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、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,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、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,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。“我们将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,开展配额核算、发放等工作,2024年底前完成2023年度配额清缴履约任务。同时为钢铁、水泥、电解铝三大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全国碳市场做好准备。”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刘宪勇说。
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,高校、科研院所大有可为。当前,青岛理工大学正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中心,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龙头,推进国内一流应用研究型理工大学建设。“下一步,学校将整合优势、集聚力量,聚焦‘海洋+’‘智能+’‘绿色+’,聚焦深海、深空、深地、人工智能等领域前瞻性布局科研力量,在人才支撑、科技赋能、成果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上展现青岛理工担当。”青岛理工大学校长张凯表示。 |
|
|